399
浏览《红楼梦》里有一位梦一般的美女,她孤傲高洁,她留给人们的总是她远逝的背影。她心深似海,她想什么,别说他人猜不透,恐怕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楚。她一直生活在一个自己编造的纯洁空静的幻境中,但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她既然无法脱离这污淖浑浊的尘世,那么。这块洁白无瑕的美玉终陷淖泥中,应是她必然的归宿!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道:贾府为了迎接元春贵妃省亲,从姑苏采聘买得十个小尼姑,小道姑,外带一个带发修行的十八岁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本是读书世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入了空门,如今父母俱亡,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儿也极好。当王夫人要接她来时,林之孝家的回道:请她,她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这位卓尔不群的美女出场真是别具风情,此时,读者只能在远方影影绰绰地望见一个孤傲才女的倩影。她就是金陵十二钗中第十位出场的美女妙玉。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是妙玉登场亮相的重头戏。贾母带了刘姥姥和孙儿孙女一大群来到栊翠庵,妙玉忙去煮茶招待,宝玉也在暗中留神看她怎么行事。只见妙玉用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盛一杯老君茶捧给了贾母,贾母吃过半盅后,就随手让与刘姥姥吃了。妙玉招待众人用的却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有意思的是,就在众人吃茶的时候,妙玉悄悄把宝钗,黛玉的衣襟一拉,把二人让在耳房里,自己亲自煽火烹茶,妙玉对人亲疏有别的态度就是如此明显。此时,好奇的宝玉也尾随跟来,这时一个令世人争论不休的细节描写出现了:妙玉令道婆将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罢。宝玉会意,知道为刘姥姥吃过,她嫌脏不要了。茶烹好后,妙玉用二只古玩珍奇的茶盅为宝钗,黛玉盛茶,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妙玉这一反常的举动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刘姥姥只喝了一口茶的名贵茶杯,她嫌脏不要了,她为何却将自己日常饮茶的绿玉斗与宝玉同杯共饮呢?随后更令人惊诧的事还在后面,宝钗,黛玉走出耳房后,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她卖了也可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了也不给她。”谁曾想到成窑五彩小盖盅和绿玉斗这二只名贵的小茶盅,竟然对比得如此强烈,映照得如此鲜明!这是妙玉那颗深藏的少女春心荡起了涟漪,还是妙玉对宝玉爱慕之情的无声示意?妙玉对宝玉虽然没有一言半语的爱意暗示,但是,一只小小绿玉斗已是春光乍泄。宝玉在万人不入她目的妙玉心中,实在占有无人可以替代的特殊位置。
妙玉对宝玉的那份特殊的情感,大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奥妙!一般读者总会认为,妙玉因为刘姥姥是贫穷的乡下人而嫌她脏,这可是大大误解了妙玉的为人。妙玉的闺中密友邢岫烟出身贫寒,她家境甚至不如刘姥姥,穷到赁屋居住,但是,妙玉同她交谈甚欢,他俩不但是多年不弃不离的贫贱之交,还有半师之份。妙玉最厌恶痛恨的是以贵势压人的侯门公府,“不合适宜,权势不容”,正是她最真实的处境。作者之所以细致入微地描写妙玉对待二只名贵茶杯的不同态度,自有自己的良苦有心,一、作者凭此细节揭示了妙玉不合时宜人皆嫌的洁癖性格;二、作者借此细节巧妙地暗示了妙玉对宝玉深藏的不易言传的情愫;三、作者也靠此细节有力地反衬出了宝玉怜贫惜老,宽容大度的美好品德。宝玉为刘姥姥讨要了名贵的成窑五彩盖杯后,作者紧接着就描写了刘姥姥吃醉了酒,弄得满身酒屁臭气,扎手舞脚地仰卧在宝玉床上,袭人发现后,悄悄地掩饰了过去,事后,宝玉也未曾恼怒发火。作者就是凭借这二只小小的茶盅,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妙用。真是凤掠水面,自然成文。
妙玉对宝玉的那份特殊的情感,远不止这一次。在前八十回里,还有二次不经意的流露。《芦雪庵争联即景诗》这回书里,宝玉和海棠社众姐妹即景联句,李纨看见栊翠庵里的红梅有趣,但怕别人折不来,于是故意罚宝玉去折,宝玉果然不负众望,笑嘻嘻地抱回一枝红梅来。众人一见,各各称赏,“原来这枝红梅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作者为何不厌其烦地描绘夸饰这枝小小的红梅?宝玉不经意的一句话泄露了天机:“你们如今赏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原来这枝红梅来之不易,这可是妙玉和宝玉二人费尽心思精心挑选的哟!这不就是二人呕心沥血创作的艺术精品吗?可惜的是,宝玉有意地删去了妙玉的著作权。随后,宝玉又抽空重返栊翠庵,妙玉又送给众姐妹每人一枝红梅。毫无疑问,这是妙玉前次的安排,因为只送宝玉一人红梅,用意太过明显,妙玉心思之深,常人实难窥测一二。
妙玉对宝玉的那份特殊的情感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世俗的认知范围,这是一种精神的交汇,心灵的通融。如果我们仅用世俗眼光里的男女情爱去理解,未免显得太浅薄和庸俗了。宝玉过生日,意外收到了妙玉派人送来的一张粉笺,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宝玉见她下着槛外人三字,自己不知如何回帖,后来经过邢岫烟的点醒,方用槛内人三字回了帖。才华阜比仙的妙玉比谁都明白,她早已被那个时代剥夺了爱情的权力,她如花似玉的青春只能独守青灯古佛旁,槛外槛内二重天,一外一内,早已将妙玉紧紧地关在了爱情的门外,,她送给宝玉的这张粉笺,即是她向爱情的告别书,也是对那个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控诉书!其实,宝玉也早已悟透了妙玉之心,粉笺之意。他是这样回答邢岫烟对妙玉送贴的惊疑:“姐姐不知道,她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岂止宝玉一人明白妙玉是世外之人,就连向来敏感小心眼的黛玉,也对才貌双全的妙玉毫无戒备之心,从来未曾将她作为情场的潜在对手。当李纨要派人跟随宝玉去折红梅时,黛玉忙拦住说:“不必,有了人反而不得了。”想一想,黛玉对宝钗、湘云何尝有过一次如此放心的事?
在阵阵木鱼的响声中,在袅袅香烟的烟雾里,妙玉的那颗青春活泼的少女之心能否静若止水?在残酷无情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实在不忍心再去追问妙玉对宝玉的情有多真,爱有多深,也不必探讨叹无缘的王孙公子是何人,我们只要明白这样一个现实就可以了:再严酷的礼教也束缚不了那颗自由跳动的温馨爱心,再苛刻的宗教也约束不了那个美丽鲜活的思春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