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人:杨东青
图书馆之友的同学给我出了一个难题,要我来讲讲《红楼梦》。怎么叫难题呢,因为在座的很多同学在沪西的时候听过我的课,如果我再把课堂上讲过的再重复一遍就没有意思了哦,那就是要换一个角度讲,这就比较难了。现在研究《红楼梦》的很多。这个可能大家都注意到了,去年是曹雪芹去世两百五十周年,纪念的文章很多,大家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对曹雪芹和《红楼梦》做进一步的研究进入到新的一个阶段。不久前,大家看到《文汇报》上,上师大一位老师有一篇文章是从情本思想看《红楼梦》(注:详细内容可查看
http://whb.news365.com.cn/mzjy/t20041114_287775.htm)。这篇文章也是一个新的角度。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红楼梦》的研究已经不同于过去了。《红楼梦》的研究从它诞生开始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好多个阶段而又进入了新的阶段,《红楼梦》可以说是长盛不衰,得到好多读者喜欢,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分支的一个交流。可以这样讲吧,不同的年龄阶段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视角。那么我们要读懂《红楼梦》,就是在上个世纪初鲁迅所讲的一句话,很多同学都知道的,就是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革命家指的是辛亥革命的革命家,反满的那些革命家。这些实际上都是从审美的这个角度来看,看《红楼梦》确实有很多视角。鲁迅又讲过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他这个是对《红楼梦》来讲的。《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就是把很多美好的东西一个个毁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美女、那么多的美景、那么多好的生活都毁灭掉了,那样的悲剧让很多读者都流下了眼泪,特别是黛玉那一段。那么这是上个世纪初、民国初年,大概是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期间鲁迅讲的。当然鲁迅还讲了关于《红楼梦》的其他的话,这两句比较经典,也常被人引用,也比较准确。有的是带一些老好性的,比如他后来也讲到:“煤油大王那会知道北京检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就不是对《红楼梦》的交代,这就是借《红楼梦》的话来骂人,这就意义不大。但这过去也是很多人引用的话。
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借着鲁迅的话,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红楼梦》和它的文化思想。
《红楼梦》在中国一直是个研究的热门,到“五四”时期呢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有许多新的结论,比如《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的。这个在过去是不知道,是“五四”时期胡适先生经过考证得出来的,应该说从此开始了《红楼梦》的一个“考古”阶段,考证《红楼梦》的作者、这本书和当时的时代。这确实对大家了解《红楼梦》、读懂《红楼梦》是有帮助的。那么他的继承者就是俞平伯先生。俞平伯先生一直活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个长寿者。这个俞平伯先生考证了很多事情。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秋,在中国晴朗的天空里出现了一块黑云,那就是批判《红楼梦》研究,就《红楼梦》的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再意淫、不再秘事,也不再缠绵,而是阶级斗争。这个同学们听起来可能会觉得很可笑、很滑稽,说《红楼梦》是阶级斗争,可能不大理解。当时就说:《红楼梦》里有这么多的人民,难道不是阶级斗争吗?比如具体点的人就是金钏跳井了,还有王熙凤拿了人家两千两银子的贿赂,把人家害死了,也是两条人命了,那怎么办?那就是把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身上的故事,隐射到现实生活中的斗争来加以理解,隐喻生活。
大家应该知道这种批判的原因吧,当时这种批判在建国初期却没有。《红楼梦》在建国以后呢,像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也到了一个新的时代。当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就纷纷出版新的《红楼梦》。出了以后呢,因为当时对《红楼梦》的理解还有偏差,版本都有所漏洞。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经过半个世纪的整理,都是比较好的。作家出版社的新版《红楼梦》出了以后,俞平伯的一个助手叫做王佩璋的一位女士,她看了这个以后就写了一篇文章《新版〈红楼梦〉校评》一文,讲的就是里面的差错,写出来以后登在《光明日报·文学遗产》这个版面上。现在大家都不太看,这个栏目在当时、在五十年代,在文学领域方面是一个很高层次的一个栏目。这个文章当时能登到《文学遗产》版面上是很成功的,一般是名家,一般的青年人是没这个名气的。她是俞平伯的助手嘛,当然在研究《红楼梦》上很有造诣。作家出版社收到转来的文章后承认了自己出版方面的错误,对她做了感谢。1954年的春天,当大家都在放春假的时候,有两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一个叫李希凡,一个叫蓝翎,就是后来红学风波中的小人物。他们到北京人民公园去,当时也没什么好玩吧,特别是春天的时候,北京的春天不像南方。他们到公园里没什么好看的就看报,在那个报栏里就看到王佩璋的这篇文章。他们一看就觉得王佩璋没什么名气凭什么呢,能发表文章在《光明日报》的《文学遗产》上呢?他们为什么一看就知道王佩璋不是一个红学家,不是研究《红楼梦》的有名的人呢?因为他们俩是山大毕业的。在中国,上《红楼梦》课的有两个大学,一个是山大,一个是北大。北大是继承了西南联大的传统。大家看,就像现在南开大学,是工科的,上《红楼梦》,就像我们同济大学,都是工科大学的,开《红楼梦》课来满足一些同学的兴趣爱好。因为他们上过《红楼梦》课,所以一看知道一些红学界的情况,所以他们就正好毕业后不久,看到这文章后产生这种想法:像这样一个无名小卒都可以写文章,我们两个为什么不能也写篇文章来出名?这是一种野心家的激情支持,从这儿也可以看到。就是说《红楼梦》研究到了五十年代,革命家看到了阶级斗争,刚毕业的大学生看到了成名成家的机会,所以他们跃跃欲试。本来说这两个事情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是在京城刚刚毕业的青年学生,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这两个原本不会有任何反应,但1954年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掀起了一场历时数年的腥风血雨的批判运动。这个批判运动就一直引到胡适,原来目标就是要批评胡适。 《红楼梦》研究到这个时候就成了借《红楼梦》的一个阶级斗争,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上的阶级斗争。这就是美的视角出现了不美的,不和谐的现象。那么那时还要肯定这种运动,这种运动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要把悲剧加以肯定,这本身就是非常残酷的。这就是上个世纪发生的。这件事情现在已经结束了,不会再上升到一个新阶段了。
那么《红楼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考证阶段已经结束了,批评阶段也不同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主题。但是这样一种现象在中国开辟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直到现在还有一些人不是认认真真地做学问,不是认认真真地去做中国的民俗,还是像这两个年轻人一样,想通过打倒一些饱学之人,然后自己出名。在去年就有过这样的文章,当然,他们已经不是刚刚毕业的学生了,他们是有一定身价的学者教授。他们觉得自己的名气还不够大,在全国范围内要做些什么事,想走“五四”年代的老路。可惜的是没掀起什么风浪来,大家都不予理睬,也是很可悲的。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我们不再去听从一些政治家的看法。这是《红楼梦》研究的一些现象。
刚才讲的这段历史就写在这本书里面《红学:1954》,可能有些同学知道,作者叫孙玉明,他是一个研究者,年纪不大,40岁左右。他就把这里面的这段历史给研究出来了。很难说这是一部什么著作,我说这是一部历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的一段历史,应该如果说是历史的话应该是野史,这是因为它不是官方定的史。大家可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都不能看到这段历史,所以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找来看看。
那么接着这本书下来的就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往事并不如烟》。这本《红学:1954》写的是54年到56年那一段历史的,而《往事并不如烟》写的是57年的,两者正好衔接起来。讲到正史和野史我们可以知道,不久前文法学院的一个讲座讲的就是清初三迷之一的顺治之死。他讲顺治之死的时候仍是咬住那个清宫档案,说是顺治死于天花,终年24岁,由他的儿子玄烨把持帝位。这是正史,但这个正史是错的,真正的历史是大家书上看的一样,顺治没死,而是隐退了。为什么隐退呢?这是一个迷。而实际上现在大家看的许多电视剧也透露了这个消息。由这些戏说也知道他没有真死,而是他和他母亲,孝庄太后之间有了矛盾,这个矛盾就是他做皇帝实际上就是做了一个傀儡,实际上他是做不了主的。而他的皇后又是孝庄太后娘家的侄女,最后他自己找到了一个自己心爱的妃子,那就是董鄂妃。董鄂妃懂诗懂画,和他两个人投机得很。可惜不幸董鄂妃突然患病去世了,这样他就失去了唯一的慰藉。所以就索性,用现代话来说,顺治是从皇帝的宝座上辞职不干的。当时正史是掩盖这一事实的。今年的四月份有一份杂志叫做《收藏》的,《收藏》是专门研究古董、古玩的。有一个爱好者突然发现了康熙的一件御批,就是批的一个奏折。什么奏折呢?就是在康熙十三年的九月份,康熙御批的于成龙的一个奏折,奏折就是报告。就是康熙十三年顺治逝世了,当时朝廷颁发了一个公文下去,于成龙当时是两广总督,看到这个公文后很哀伤,就打了个报告要去治丧,因为他是顺治时候的忠臣,他做官是由顺治提拔起来的,所以他对顺治很有感情,因此他要去奔丧。当时正是吴三桂在^造**的时候,他做的是两广总督,位置很重要,所以康熙没有批准。所以从这个奏折可以证明,顺治不是死于24岁,而是死于康熙十三年。我这里说明一个问题这是曹雪芹时代的问题。我们再和《红楼梦》联系起来看呢就是人家说他们反满这里面就是有证据了:贾宝玉的夫人宝钗是王夫人的娘家侄女。而他和王夫人、和贾政之间的矛盾又很深,最后他弃家而去,做和尚,出家。是不是当初就有人疑惑,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有反满的思想来影射顺治。这个我们没有根据,只是对历史的一段臆言。
接下来我们讲《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优美,这个大家知道,大观园是贾妃娘娘省亲,要给娘娘修建一个省亲别墅。我们看曹雪芹是这样把这么一个大观园修起来的。就是从审美的角度看它,很流畅地把这个大观园从天上搬到地面上来了。大家都知道,大观园应该是在天上太虚幻境里的,还要有一个很合理的理由把它搬到地上来。那么在第十六回贾政过生日,大家在举行家宴和看戏,突然大太监来传旨,传圣旨,唬的贾赦贾政等一干人不知是何消息, 忙止了戏文, 撤去酒席,摆了香案,启中门跪接。这个事情就打下了一个机关。第二件事就是贾府以很隆重的仪式来埋葬秦可卿。秦可卿是贾府里最小的一个夫人,她不是姑娘,是夫人,她是贾蓉的夫人,是贾母的重孙,就是贾母的孙子贾珍的儿子。就是很小,辈分很大。所以她死之后进行了那么的厚葬,而且北静王也在设路奠,可见贾家当时在朝廷的势力,炙手可热。在这种情况下,太监突然来传一个圣旨就引起这么大的恐慌,原因在哪里呢?有两个,一个就是当时在乾隆初年,雍正党多被抄家而败落,所以贾政一听到圣旨就很害怕,大家心有余悸,这是一个;第二个呢,可能和秦可卿有关系,为什么呢?这件事突然来了,贾家感到害怕是因为家里,有一件犯法的事情,这个犯法的不是小事,而是政治上的大事情。所以太监来时是担心朝廷知道这件事情,所以害怕,结果不是,是娘娘才选凤藻宫,要来省亲。就是这样一件事情,红学家通过这个事情就猜测,究竟贾府有什么事情会让他们如此恐惧?可能可卿就是和雍正在政治上对立的一个王爷的后代,后来避难到了贾府。就是说贾家藏着乾隆他父亲的政敌。刘心武对此还写了一本书,还写了很多文章,也有很多人同意这个说法。其实《红楼梦》里面的谜很多,这个我们不展开了。这样就是造大观园在政治上有了来源,就是要省亲,这是合法的、合情的。但是要钱,哪里来钱?大家看在秦可卿发丧的过程当中大家正忙的手忙脚乱的时候突然扬州的林如海家里来了个仆人,说林如海重病,要黛玉回去省亲。贾琏就送她去了,贾琏一去一年才回来,在回来的路上林如海已经死了。林如海死在任上,什么任上呢?就是扬州的盐政。大家知道点历史的都知道,扬州的盐政是个发财的肥差,很多人都想去做。那么他死了之后又没有什么亲眷也没有什么后人,只有一个黛玉,那么他的一大笔家产在红楼梦里就没有下落了,就没有了。但是正好在搞盐政的时候要省亲的时候贾琏突然从扬州回来。大家看,作者这里衔接的很好,给读者留下一个空间。接下来他们商量要用哪几笔银子,造这个园子从现在看,所用的钱的数字恐怕是个天文数字,用现在的话来说不是几十万上百万能造得了的。那么贾家即使有钱但是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来造这么一个大园子。那么这笔钱?后来采办东西采办戏班,贾琏二次南下到苏州采办。为什么一定要贾琏去,很清楚贾琏手中有一大笔钱,这钱当然不是从贾府带出去的,本来就在江南,可能就是林如海家的钱。所以大家仔细看,《红楼梦》这种地方留下很多空隙,它跳过,仔细去看就会有很多想象的空间。这样大观园既有了钱又有了政治背景,大观园就出现了。这是一个很合理的理由,这就是大观园的出现。而且来的天衣无缝,大家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这样的话大观园就给所有的女孩营造了一个活动的场所。大观园里有多少个女孩呢?大家都知道每个房间里每个小姐每个夫人那里都有大丫头小丫头,一共合起来据周汝昌先生考证是108个。原来的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榜,就像我们原来的高考挂的榜。为什么是108 呢?108在古代是个吉祥的数字。天上有108个罗汉,《水浒传》有108个好汉、英雄。《红楼梦》里有108个少女,108个少女都是水做的骨肉。这样一些美女需要一个与她们相称的园子来供她们做舞台,就出了大观园。这个108个是怎么来的呢,想象来就不行了。这里面是十二钗,十二正钗、副钗、又副钗,那么十二钗是以12为一个组,一组、两组、三组、四组一共是几组呢?9组。9乘12是多少?108。所以9在中国传统数字里面是吉数,0、1、2、3、4、5、6、7、8、9,9 最大。而12呢又是一个很吉祥的数字,一年12个月。大家看《红楼梦》一开始就是这块石头有多大?就是大家看,它都用到了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好的数字。不是我们今天8啊13,这都是西方来的、广东来的。传统文化里面的数字是这个数字,是12,是9。这样呢就是108个漂亮的女孩,因此必须给她们一个院子。大家想象如果这么多的女孩在贾府子里院子里头活动那是无论如何也活动不开的,必须要有一个很大的舞台。为什么?她们要写诗,结诗社,她们要赏花、要钓鱼,还要过生日,各种的活动。大家想想这个舞台,如果我们班级一百零八个人把我们放在一个教室里头,就活动不开,一定要到校园里来举办什么活动才行。这就是一个很自然的道理,这是第二个,《红楼梦》里出现的一个大观园,就是这样。还有一个,就在大观园里实际上就是曹雪芹一个审美艺术的体现。我们中国的园林的一个特色,基本上说中国的园林不好的在国人中肯定有,认为中国园林是美的这是一个共识,而且不但是我们中国人认为园林美,而且世界是许多国家的人都认为中国、东方的园林是美的,而且是我们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对世界文化的又一个贡献。从上个世纪开始,我们中国的园林就是,从上个世纪后、八十年代初,中国的园林开始走出国门,第一个就是我们同济大学的老教授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设计的,就是把苏州园林的网师园设置到美国的大都会的一个角,这样中国的园林就走向世界,从这开始,美国又造了好几个。大家知道这不久以前,中法文化活动年,中国的园林建到了巴黎、建到了马赛,到法国去了。去年,俄罗斯彼得堡建成多少周年,上海和他是友好城市,就送给他一个礼物,就是江南园林。中国的古典园林应该在世界上很有声誉,它和西方园林不同。这个上课的时候讲过了。曹雪芹对这个的园林是很有研究的,他就把南方园林的秀丽和北方园林的豪放,结合在一起,组建了一个新的园林,这就是大观园。这个园林在世界上并没有出现在人间,只是建立在他的心上、他的脑子里。这样呢,大观园就成了《红楼梦》的一个活动中心,也成了《红楼梦》里的一个审美的中心。大家想《红楼梦》里如果把大观园给它抽掉,这个《红楼梦》也就大概不太好看了。如果这么多小姐,这么多丫头天天在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跑来跑去,那肯定没什么意思,很枯燥的。所以它是《红楼梦》审美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要讲的第二部分。大观园的出现是作者匠心独运、很巧妙的一个构思。
第三部分就是要讲大观园的美,这个园林的美,实际上就是曹雪芹精神家园的归属。这一点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都有的,就是世界上很多知识分子他的归属都到哪里去呢?到一个公司或一个什么地方去。而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就是他的心理要有一个归属,就是到他一个希望去的地方,就是到一个园林。中国有饮食文化,就是这种道理。就是厌恶了官场,厌恶了人世间的那种繁杂和吵闹,就要到一个清静的地方去,不仅是晚年,甚至是去读书、去写诗、去画画,这是中国传统的做法。而大观园里是曹雪芹自己营造的一个心理上的归属。这个我们分析一下大观园里,在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从这个角度看曹雪芹如何把他的心灵归属搞得这么美,它的原因在哪里。所谓园林,就是把自然界的东西去浓缩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里面。自然界的山、石、水、湖泊、树木、村庄、野花,它都是美的元素。这是一个直觉的问题了,并不是美的本身。而这些美的元素只有被人加以肯定,它才变成美的,就是被人审视以后田野才变成美的。大家想一下:当我们上个世纪五六七十年代,我们处在吃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我们会不会去旅游?恐怕不会。那么第一重要的事情是先吃饱饭,那个美黄山之美、桂林之美大家知道但是没有办法去看。现在大家都可以去了,这时候才把它认可了。说黄山之美,桂林之美他自古就存在,但只有当人去了以后,这才知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人对自然美的元素的认可。这样才有了五岳,虽然五岳无非与其他任何山一样只是一座山。当人认可了他,他就成了五岳。当人看到了黄山的美超过五岳的时候,那才有黄山的这么一个肯定。过去认为这在哲学上是主观唯心论。现在看来大家看一下这不是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你要将它被人肯定以后,它才是真正的美,那就是把元素变成美。
中国人把元素变成美的最早的应该是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首先发现了桃花源,世外桃源是我们中学都读过的。世外桃源是与世隔绝的山里面的深山里的一个村庄,被他误打误撞地进去了以后,他发现了它的美,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们中学都读过的。桃花源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的心灵上的归属。这样讲的话大家可能不同意,应该有世外桃源。我要破坏大家一个美好的梦想:在一个女儿国,在四川和云南交界的地方,我去过我才知道,这个地方的村寨不要说与上海与成都,它和它的县城之间被四座海拔超过四千米的大山隔开。这四座大山这后,才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这就是女儿国。正因为千万年来不是千百年来在那里面和外人不通,只有茶马古道、马帮,在没有山路的地方,向里运送着点物品。他依然保存着母系社会的那种纯洁,就是这个道理。那么就是今天的世外桃源,就是我们说的古代的女儿国。另外,就是大家可能去过的,就是在上海附近的周庄。现在大家去周庄都很失望,但周庄原来是很美的。它在美的时候我也去过:周庄就是在苏州南面,昆山南边,四面是水,是大河,是大的湖泊,它是一个岛。周庄是一个岛,当我去的时候是坐船,是坐着农民的小木船划进去的,摆渡费一毛钱,很便宜。那里面是非常淳朴的,小桥、流水、人家、山墙,粉墙黛瓦,南北相通。我要去找沈厅当时的沈厅还开放还没修,当时的村民他会带着我从老远把我送到沈厅,而且离沈厅的一个管的老头说这是从上海来看沈厅的,你把门轴给他打开。淳朴到这样,不象现在要钱。什么时候,后来就是去的人多了为了方便游客,于是造了一座公路桥,大家看那座桥是非常大的。从上海坐汽车直接进到周庄,周庄的美也就不存在了。曾经那样的淳朴也不存在了。这样一个桃花源,就在我们的附近消失了。大家再去周庄的话看到的,就是沈厅的蹄膀,还有什么苏饼,这都是旅游食品和旅游产品,而周庄本身的美已经没有了。
这就是说中国的园林美它是在历史的隔绝下保留下来的,那么你要寻找它的美要脱离开城市,大家看《红楼梦》作者他一心一意就是要脱离城市去找一个像陶渊明这样的世外桃源,但是他不可能,于是他就在他的心灵深处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就是大观园,说这是他的心灵的归宿。中国的园林有陶渊明出现以后,陶渊明他是在彭泽县做县令的任上挂印而去,不干了,这时候他是唱着那首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回到了他自己的定身家园,这时候他真正体会到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这是很美的诗,这样的话,天上的云、空中的鸟都成了诗,成了美丽的诗句,田园的美,单调的农家家园这时候都成了诗,已有了审美的意识、审美的意义。田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是刚才讲的包括桃花源也成了的人们心目当中的最美好的世外桃源,也成了士大夫永远追求而追求不到的。到了唐代田园诗有了发展,大家知道唐代有两个很有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王维一个是孟浩然。王维他营造了一个家园就是“辋川山庄”,他在这里写了一首《田园》,他写了田园的一个早上: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这是写他的心目中的田园。就是说春天的桃花开了,花瓣上还含着隔夜的雨滴,村边的柳树刚刚吐出绿芽,诗人管柳树叫柳烟,所以这个朝烟就是柳烟 。那么隔夜的雨滴落在花瓣,因为是早上,小童还没去清扫,满地落红,山上的鸟呢?“莺啼”在叫,山客就是王维自己,他在睡觉。大家从这里会想到孟浩然的那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大家看这就是王维把这田园的美如实地表达出来,而这个他是上面继承了陶渊明,下面又开启了许多人,包括曹雪芹。在田园里头,王维享受着人生,享受着自然,他最有名的就是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竹林里头,一个人在弹琴,在长啸,就是敞开喉咙在啸,在自由地呐喊,呼叫,这就是任何人不知道的,只有明月。大家看这样一副图画大家可能看到过,在哪里呢?在《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和任盈盈的那段故事里边。任盈盈在弹琴,后来令狐冲在吹萧,萧琴合鸣。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田园诗启发了很多作家,包括金庸,也当然启发了曹雪芹。曹雪芹他自己不出来写诗,他就通过小说里的主人公宝玉。
宝玉是比较忧郁的,特别是同他父亲母亲之间有一种矛盾。但是他奉命搬到大观园以后他的心情非常开朗,于是写出了诗。那么就是那个很有名的春夏秋冬四季那四首诗。“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这是春天,春天的青蛙开始叫,外面的春雨淅淅沥沥,窗子里面的人,觉得屋子有点冷。这实际上是江南,大家看,曹雪芹虽然小说的幻景是在北京,但是这种景色完全是江南的景色。还有夏天“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就是这么多漂亮的女孩在夏天在大观园里面,“齐纨”就是飘飘的衣裙,在傍晚的时刻在亭榭当中走来走去,那么楼里边把帘子卷起来回来以后来卸妆。秋天是“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就是秋天了,石头上长出了很多青苔,这大概就是潇湘馆了。那么在青苔上睡着一只仙鹤,梧桐叶飘落下来了,带着湿的露水,树上栖着晚鸦,这是秋天。冬天是“梅魂竹梦已三更”另外是“梨花满地不闻莺”,这个梨花就是雪花,下的满地都是,但是这时候鸟已经不叫了因为太冷了。大家看这首诗就和唐诗里面那种田园诗很吻合,就是说曹雪芹从这里把大观园和他自己的心情写在一起了。那么他把大观园说成他的田园,说成他的归属,因此很自然的他就把大观园和唐诗的美联在一起。在第四十回里面,大家游园那篇。众人从探春的荇叶渚出发划着小船到惜春的藕香榭去,藕香榭就是一个荷塘,就是江南荷花的一个小湖。这个因为是深秋荷花就凋谢了,荷塘里边只剩下枯叶。作者通过宝玉讲:“我不喜欢这些枯叶,赶紧叫人拔去。”为什么宝玉不喜欢这种衰败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想!那么接下来黛玉就讲了:“我不太喜欢李商隐的诗,但是我特别喜欢李商隐的另一首诗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偏偏你们又不叫留残荷了。”宝玉一听说:“哎这首诗果然好!” 那这样就接着宝玉和黛玉的对话把李商隐的诗引出来的。那么在古人李商隐的这首诗可能是是很熟的,但是今天我们可能不熟了,就是: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大家看里面关键词竹坞、水槛、相思、秋阴、霜飞、残荷,这个景色特别是水槛、竹、残菏,这就是惜春的藕香榭。在藕香榭你就体会到这首诗。因为我们现在大家唐诗读的少,所以看到这句诗“留得残荷听雨声”以后,可能背后没这首诗作底衬,而古人是有的,马上就会联想到惜春的藕香榭是多美。所以作者是通过现成的唐诗的诗句来描写大观园的美的。而且描写的时候,他也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一个转折,这在文字上是非常美的,这是把唐诗和大观园联系在一起。我们在看第十四回,香菱作为一个丫鬟,她也想写诗,她找了一个老师是黛玉,她跟黛玉讲:“我最喜欢王维的诗。”王维那首《塞上》,这个大家都熟悉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家通过这句诗就想象到王维的诗被后人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真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我们看这两次通过黛玉宝玉,通过香菱和黛玉来提出王维的诗,那为什么呢?这是王维处在盛唐,盛唐的诗像刚才看的,接下来一处就是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这首诗和作者有什么关系?作者少年在南京江宁制造的时候那种生活不正是“新丰美酒斗十千”、“相逢意气为君饮”?就是他的祖父曹寅在江南那种气势。说盛唐,他实际上是借盛唐来怀念自己家族的盛世。而晚唐诗人李商隐,那里头还有一句没读就是,像王维的“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那种豪侠气概。实际上这也是曹雪芹通过柳湘莲所欣赏的那种美,虽然他和琪官在一起,天天和女孩在一起,但是他喜欢这种“江湖游侠喜交结”。虽然我们通过他对王维的诗的引用,可以看到他喜欢王维实际上是有他的道理的。那么他批评晚唐李商隐的诗,并不是李商隐的诗不好,因为李商隐是晚唐,这个时候唐朝已经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代,那么这个时候的诗已经没有了盛唐时候的那种气势,那么也没那种感情。比如说
想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就写得很凄凉,那么大家似乎都懂了,仔细想想又懂了什么呢?李商隐的诗写的很朦胧,也很茫然,就是因为晚唐的知识分子,他看不到出路,感到一种迷茫,于是他的诗里面经常流露出这种情绪。另外就是“客散酒醒深夜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些等等。这些诗句美是很美,很多人都在引用,但是它总是给人一种凄苦的美,一种伤时不振,不象读王维的诗,那种情绪那么振奋那么激昂。当然我们青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把这些诗放在我们和恋人的通信中,表现自己对恋人的思念。当然,这种用法也可以,但是它总是代表一种伤心,这就是晚唐诗人。所以曹雪芹通过这里来欣赏王维而批评李商隐的诗,并不是说不好,李商隐也好,实际上不是批评李商隐的诗,而是批评李商隐那个时代、那种凄凉的气氛。实际上就是他借机来怀念他江宁制造的那个盛况,对当前的家境的哀叹,但是他这个时候的哀叹还不是小说里的时候,这个时候还是比较盛的,他所哀叹的实际是他两次被抄家以后的处境,实际上就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实际上这里面看到曹雪芹这时候可能有所隐喻。所以我们从审美的视角去发掘《红楼梦》的话,我们会从作者心灵的深处看到他的忧伤,也可以看到在非常美好的园林的下掩盖着作者他的苦楚。
曹雪芹参照过南方园林和北方园林的精华,把这个大观园造在他的心上,那么他试图画出来,但也始终画不出来。在《红楼梦》的第十四回,那个刘姥姥游大观园的时候,她说:“我过年看到年画很美,你们家的园子比画还美。”这个时候贾母就说:“我这个孙女会画画,叫她给你画下来,给你带回去。”惜春就接到命令要画画。后来在第四十二回里头,这个宝钗又帮着她去画,以非常内行的话告诉她应该如何落笔、如何上色。但最后大观园还是没画出来。实际上是画不出来的,因为这个大观园实在是太美了,它只能去意会,而不能言传,所以只能大家去想象。所以同济的很多同学去看上海的大观园,看了以后总觉得有些失望,不要说上海的大观园,我想大家走遍中国的四个大观园,河北的大观园,北京的大观园,还有一个是哪,上海是一个,一共四个。还有一个就是为了拍电影和电视造的,我估计大家都会失望的,因为你不可能把曹雪芹他心灵当中的大观园重新造出来。这正是那这句话,大家平时的一句俗言:“观景不如听景。”你真正去旅游看一个风景,不如人家给你介绍去听。大观园是大家从书上去欣赏,我上课给大家一个图表,供大家参考,实际上也没有办法标签大观园,也画不出,大观园是曹雪芹心灵当中的一个归宿。
最后一部分讲一讲大观园的美应该跟人的灵魂结合在一起。
他是用三点透视的方法把大观园画成了一幅画卷,中国国画的画卷。三点透视这是我们中国国画的一种绘画方法,西洋绘画它是用焦点透视,就是我们的大家都拍照,拍照找到一个焦距,然后快门一揿,中间就是我们焦距所对的地方,更远的地方和四周的地方就会淡化,那么焦距的地方会清楚,这就是焦点透视。而中国的国画不是这样。中国的国画是这样的,我想每一个同学都看到过《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用4米长的长卷,这是我们现有的一部分,在我们国内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现在有两部分,一半在我们故宫博物馆,还有一半在台北博物馆,将来我们统一了以后这幅画卷就会连在一起了,但是这幅长的画卷从宋朝的首都,汴梁的郊区,进城然后经过闹市再出城到郊外,这么一个长的画卷用西洋画法,用油画的画法,用焦点透视你无论如何没办法画,你照片也没有办法拍,但是只能用现在的录相去拍。录相拍下来是动态的,如果你要把它静止,那只能用国画,三点透视的。这里一辆车由两头驴在拉着,大家看这是一个独立的画面;这边是一个城,进城,城下有人;后边是一条河,边河,上边有人,下边有船,都是一个独立的画面,但是你把这些独立的画面连起来就是一长卷,这就是三点透视,这就是中国的丹青水墨。
而曹雪芹就凭这种方法把大观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最典型的就是大观园里面的第十七回,我们看大观园应该是分几个层次来看,最后看到的是到了大观园的第二十七回,就是这天是芒种。芒种就是在四月二十六号,就是阳历的五月初,这时候是春夏之交,过了这一天,春天就消失,夏天就来了。按照古代的风俗,这天要祭花,就是给花饯行。那么一大早,整个大观园就打扮得很漂亮,花枝招展,满园绣带飘飘,那么所有的小姐们都打扮的“桃羞杏让”,就是桃花见了也自己羞愧,杏花见了也退让,这些女孩太美了,“莺妒燕惭”,燕子见了很惭愧,黄莺也很妒忌。那么这种情况下,宝钗、迎春、探春、李纨、凤姐,还有她的女儿巧姐,以及香菱等等,所有的丫鬟都到大观园里来了,这样就把这些美女散落在大观园的各个角落,一个个的画面就出现了。从首先出现就少了一个人,少了黛玉,这么多的美女当中黛玉没来,那么宝钗就讲了:“我去把黛玉找来。”她就向潇湘馆走去,刚到潇湘馆不远,她站住不走了,她发现宝玉身影一闪进了潇湘馆。大家定格来看,潇湘馆不远处一个美女站在那儿,而潇湘馆门口是一个公子一个背影,刚要进去,这是多美的一幅图。在潇湘馆里头,大家看是青竹霏霏。这个时候宝钗不单身子不动,而且在想,在沉思,他们两个很好,我现在进去不方便。大家注意这是宝钗第一次这样,大家看以前只要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宝钗必然出现,而且把他们的话打乱,而今天她突然站在那儿不动了,这组成了一幅画面,这是一个,很美的一个地方。接下来她不去,就看到了一个像团扇一样大的蝴蝶,翩翩飞来了,她就从袖子里拿出扇子来去扑蝶,大家看,这又是一幅图,美女扑蝶图。而且扑蝶后蝴蝶飞到哪里去了呢?飞到滴翠亭去了,她又向滴翠亭走去。滴翠亭,小说里描写,滴翠亭本身是非常漂亮,窗格都是镂空的,罩在一个湖的当中,这个湖,这个亭子与岸边有曲桥相通,就相当于我们三好坞的那个亭子。大家不要小看三好坞的九曲桥,这桥大家看离水面很近,就是杜牧的《阿房宫赋》里的一句话“长桥卧波”,如果这个桥离开水面很高,它就不美了。大家看西湖这个曲桥,离水面更近,所以大家觉到的确是非常美的,尤其是西湖的湖心亭。还有一个九曲桥,就是上海的豫园,我们原来孙老先生就说,豫园这个九曲桥是失败的,因为它离开湖面一米多高。曹雪芹这边大观园里面写着,滴翠亭,那一头是滴翠亭,一个九曲桥贴着水面,接着连着一个青山,就是小说大观园里面的青山斜竹,宝钗追蝴蝶追到滴翠亭,滴翠亭里面正发生一件故事,就是红玉和坠儿在里面谈手帕的事情,一段隐私。这个宝钗一听,这是一段话,我们那个内容不讲了。你看宝钗很丰满,在春夏之交穿的那衣服,拿着扇子在追蝴蝶,向一个九曲桥追去,这又是一幅画面。那么里面的人听见后出来,出来一看,在那么青山斜坡上面,王熙凤正在找人,那么红玉就跑过去和她应答。你看后面是一个假山,它就叫青山,长满了绿树和青草,这个当中一个^少夫翘首一望,这又是一幅画。红玉接了凤姐的差事到处跑,然后再回来,回来以后走到另外的一个桥上,看到谁呢?看到宝钗、探春在观鱼。他是通过这样的一幅幅画面,一个个人,把整个大观园连起来。那么这当中有一些丫头,这些丫头是以晴雯为代表的,碧痕、麝月、侍书、入画各个房里的这些,大丫头之下,小丫头之上的这些丫头,这些丫头又是最漂亮的丫头,像晴雯,像麝月,像碧痕、侍书、入画都是一些非常漂亮的丫头,就唧唧喳喳的进到园子里去了,这又是一幅动态的画。在这个园子里面另外的一个角落里头,在沁芳闸的一侧,在比较冷落的地方又有一幅画面,是谁呢?黛玉在葬花,黛玉由于头一天晚上到怡红院去吃了闭门羹,满腔的不开心,所以今天看人家都在玩的时候,她一人想着不开心,就把花瓣,因为这是春天最后的季节,所以花都纷纷落下来,所以她把花都扫起来,放到她的花冢里头去埋葬起来。一面埋葬一面在唱,就是葬花词:“花落花飞飞满天。”大家看,这又是一幅画面。所以在第二十七回,通过芒种这一天就把大观园的美,山美、情美、水美、花美和人物结合在一起了。读过《红楼梦》就会发现,这些人物可以是画上的、静止的,但是她们都有情感的。这就是,所以很多画家画大观园,大家都会看到这种画,这些画面。那么这些画面还有一个就是睡美人的画面,在宝玉生日那一天,性格开朗的史湘云,酒力不胜,喝醉了,最后到芍药圃里面去,睡着了,另一段描写是什么呢?这是第六十二回,“史湘云香梦沉酣,醉卧在石凳上,四面的芍药,飞了一身,红香散乱,手中扇子垂于地下,手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于头下”,你看,这一幅绝妙的睡美人!在芍药丛中一个睡美人,如果说这个睡美人画在红绡帐里,那是没新意的,他把她画在花丛之中,这恐怕是中国绘画里面,中国小说里面第一次把美人和花、和春天连在一起。所以曹雪芹通过这样一种审美的角度,把大观园这样的美,他的美就不象王维那种豪放,也不象陶渊明那么飘逸,他代表着一种对美的审视,特别是对女儿的美的审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女儿是水做的,这样一种,这样美的女孩,她只能跟这样美的园林结合在一起。还有一幅美画大家注意的,就是在冬天,一场大雪把大观园包裹在茫茫的雪海的世界里面,这时候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残荷都没有了,第四十九回中标题就叫做“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把我们审美的目光引向了一个角落,就是栊翠庵。妙玉那天的栊翠庵下,十数枝红梅象胭脂一样怒放,周围都是一片皑皑的白雪,这个当中宝琴姑娘穿着红艳艳的凫靥裘,凫就是一个野鸟,用野鸟脸上那个红的羽毛织成的一件披风,那是很美的。大概红楼梦里面富式的讲究,大家看到那个宝玉穿过一个孔雀裘,就由孔雀的羽毛织的,那宝琴姑娘穿的凫靥裘,更名贵了。凫是一种小水鸟,这个水鸟脸上长着,靥就是脸,把它脸上的毛拔下来是很残酷的,织成一件衣服,披在宝琴身上。这是一件红的,这个红不是人染的那种红,是自然的鸟的羽毛的红,在白雪当中,她的后面是一个丫头抱着一瓶红梅,大家看,那红梅后面就是栊翠庵,一个小庙,小庙里头,站着是妙玉。大家看,这样的一幅画面在我们眼前出现,这种美,那是恐怕就是叫墨泼也泼不出来的。这种美也只能去意会,它也只能存在在我们的想象当中,而很难于把它表达出来。所以我们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话,我们可以从大观园里面看到各种各样的美,这个《红楼梦》就是把现实生活当中的美和自然中的美融为一体, 创造了一个大观园。这个大观园的美可以用杜甫的那首诗来讲:“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那么《红楼梦》是美的。
我从这个题目里稍微发掘一下提供给大家,谢谢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