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9
浏览
87版《红楼梦》中的贾母与贾政、贾赦
先说贾母之福。第三十八回,写湘云请贾母等赏桂花,引出了王熙凤一番关于贾母之福的“高论”来。
贾母听了,又抬头看匾,因回头向薛姨妈道:“我先小时,家里也有这么一个亭子,叫做什么`枕霞阁'。我那时也只象他们这么大年纪, 同姊妹们天天顽去。那日谁知我失了脚掉下去,几乎没淹死,好容易救了上来,到底被那木钉把头碰破了。如今这鬓角上那指头顶大一块窝儿就是那残破了。众人都怕经了水,又怕冒了风,都说活不得了,谁知竟好了。”风姐不等人说,先笑道:“那时要活不得, 如今这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的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窝儿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一个窝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高出来了。”未及说完,贾母与众人都笑软了。
这个笑话只有聪明伶俐、见风使舵的王熙凤能想得出,但是这个笑话却入情入理,让贾母受用。从物质上来讲,贾母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她住的是侯门深似海的贾府,吃的是进贡的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用的金银玉器,出门就有八抬大轿。在平常人眼里,这享的都是神仙一样的福了。下面我们仅以贾母的饮食为例说明她尽享的荣华富贵。
黛玉初进荣府时候第一次吃饭,看到“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旁边丫鬟执着拂尘、漱盂、巾帕。李、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外间伺候之媳妇丫鬟虽多,却连一声咳嗽不闻。”还有第四十回写“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麈尾巾帕之物”。看看这些场面,几个人吃饭,倒要几十个人伺候着!吃过饭,还有小丫鬟捧过茶水、漱盂来,先用茶水漱口,盥手毕,然后捧上茶来。
第六十一回柳嫂子言及贾母的饮食:“大厨房里预备老太太的饭,把天下所有的菜蔬用水牌写了,天天转着吃,吃到一个月现算倒好”。这可算讲究之极了,看这阵势吃了一个月也不见得有重样的,简直比得上慈禧太后老佛爷了。难怪连薛姨妈都说“你们府上也都想绝了”。这还不算,另外各子孙房里有好吃的还要另外孝敬一份来,这是一种规矩。第七十六回“贾母见自己的几色菜已摆完,另有两大捧盒内捧了几色菜来,便知是各房另外孝敬的旧规矩”。贾母的福可见一斑。
清代绘画:贾母用膳
到了贾母的八十寿辰,那排场铺排的令人咋舌!正日子是八月初三,从七月二十八就开始在荣、宁两府齐开筵宴,直到八月初五,整整七日,热闹豪华,显示了这位太夫人的无上尊荣。至此,我们看到,年届八旬的贾母可谓福寿双全了。这还不够,贾母还有满堂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孙媳妇孝敬她;有数不完认不清的丫环、婆子、小斯服侍她。特别是掌家的孙媳妇王熙凤千方百计地孝顺她、迎合她,使贾母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福寿双全、儿孙满堂,还有比这样的晚年更让人羡慕的吗?
也许会有人说,贾母是一个出身诗礼簪缨之族的贵夫人。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既没有她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她富贵的家庭,所以对贾母的福寿双全,只能看作是她的命好。非也!因为有很多像贾母一样拥有荣华富贵的人未必福寿双全。而很多如刘姥姥一样的普通人仍然能做到福寿齐备。就拿我自己来讲吧,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这样的人。我父亲兄妹六人,堂兄妹21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活到了90多岁才离世,而且晚年无病无灾。爷爷去世前美滋滋地吃了一顿晚饭,自己把衣服穿得好好的,到了黎明托梦给我母亲说“我走了”。母亲赶忙起床去后院,一看爷爷果真走了。爷爷年至94岁,可谓高寿。爷爷常说,“无病就是寿,无求便是富,平安才是福。”爷爷对物质生活从来没有想过奢望,总是粗茶淡饭,不嗜烟酒,但是喜欢书法和楹联,热衷于为四邻八乡的人做红白喜事的执事。记得小时候看到爷爷年年必贴的一幅春联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所以普通人也能有福寿之享。而贾母的福寿从根本上来讲不是来源于她的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而是来自于她的人格涵养与精神境界。
贾母是一个十分宽厚仁慈的老人。她知人善任,适时退居二线,在一切场合力挺主事新人王熙风。她还善于培养人才,她调理的丫鬟,遍布大观园各房,紫鹃、晴雯辈,从相貌到资质到才干,哪个不令人称羡? 她想得开“凡百事情,都自己减了”,所以她安享天年。她不仅对自己的儿孙爱之有加,就是对于贾府的下人和远亲也都仁慈和善。有一个场景写元宵节贾母与众人听戏,听完一出后,下人们送来热汤与元宵供他们宵夜。贾母这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唱戏的伶童。贾母一面交代将戏歇歇,一面说:“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色果子元宵等物拿些与他们吃去。
87版《红楼梦》中的贾母(右)
我们下面再以贾母对待乡下老妪刘姥姥为例,来体味贾母的宽厚仁慈。贾母的身份与刘姥姥可谓天壤之别,刘姥姥来见贾母,贾母却一点架子都不摆。
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 ”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 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 “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顽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从上面的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贾母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贾母与刘姥姥拉家常,一点儿也没有盛气凌人的口气。听他们的对话,仿佛听两位老亲家在说知心话,而这知心话又说得如此风趣与幽默!后来贾母领着刘姥姥去大观园里见识见识。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刘姥姥让出路来与贾母众人走,自己却走在地上。他只顾上头和人说话,不防底下滑跤跌倒。众人都拍手哈哈的笑起来。而贾母除了责备哄笑的人,还主动询问刘姥姥:“可扭了腰了不曾?叫丫头们捶一捶。”再后来,王熙凤想出一些花招出刘姥姥的洋相,惹大伙儿发笑,贾母就骂凤丫头是“促狭鬼儿”,并劝刘姥姥快别信她的话了。因此,说贾母“怜贫惜老”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清代绘画: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品茶
贾母见多识广,品位高雅,很有生活情趣。美食、茶道、戏剧、音乐、绘画、衣饰无一不精。她初嫁到贾府时,正是荣国府的鼎盛之时,曾躬逢几次金陵接驾的盛典。她一直是荣府家政的主持人,直到年纪大了,才渐渐地不管事,交给了王夫人与王熙凤。她的见识和修养,固然是有优越的家世撑着,有底气,但放眼古今像贾母一样养尊处优而活得粗砺的女富人还少吗?贾母会生活,懂人生。她的人生告诉我们,只有用心生活,心中充满着对他人、对社会的仁爱,才是幸福生活的前提。
贾母的日常生活充满着艺术的乐趣。先说品茶,俗话说:“泡茶可修身养性,品茶如品味人生。”第四十一回,写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听完戏,来到妙玉的栊翠庵。
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
品茶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茶叶和水。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从这一小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贾母的茶文化造诣非同一般,中国茶道的“五境之美”几乎都得到了实现。
再说听戏。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里,听戏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不仅村社里有戏台,大户人家都会建一个戏台,在重要的日子里唱堂会。听戏不仅是为了娱乐,还肩负着道德教化的功能。《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写正月十五日,贾母和贾府亲友在大观园中听戏:
贾母便问李薛听何书,他二人都回说:“不拘什么都好。”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 ”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命唤王熙凤……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 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女先儿笑道:“老祖宗原来听过这一回书。”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众人听了,都笑说:“老太太这一说,是谎都批出来了。”贾母笑道:“这有个原故: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 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世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可知是诌掉了下巴的话,所以我们从不许说这些书,丫头们也不懂这些话。这几年我老了,他们姊妹们住的远,我偶然闷了,说几句听听,他们一来,就忙歇了。”
在贾母的听戏历程中一定有过这样的诗意吧
有很多评论者把这一段文字名之为“贾母掰谎”,总结的太妙了!从贾母的评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贾母在戏剧方面的高深造诣:一方面,贾母见多识广,几乎无所不通;另一方面,贾母鉴赏力很强。常言说“唱戏的是疯子,听戏的是傻子。”忽啦啦锣鼓惊天动地的一敲、弦子缠缠绵绵的一拉,唱戏的与听戏的都入戏了。戏台上唱念做打,演绎着王侯将相才子佳人,何等风流倜傥快意恩仇;戏台下如痴如醉,倾听着前朝往事爱恨情仇,那么忘情投入忘乎所以!而戏一落幕,仿佛一场梦幻的结束,空留一场欢喜或余叹!而贾母就不一样了。常人只是看舞台上的戏,而舞台上的戏只是贾母眼里的一部分。她看的是戏里戏外,台上台下!所以,才有了这一段“贾母掰谎”的精彩!
我们再从听戏,说到音乐鉴赏。贾母有着很高的音乐审美趣味。第四十回里有一段文字说:
贾母听到十几个女孩子演习吹打,便笑道:“既是他们演,何不叫他们进来演习。他们也逛一逛,咱们可又乐了。”凤姐听说,忙命人出去叫来,又一面吩咐摆下条桌,铺上红毡子。贾母道:“就铺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着水音更好。回来咱们就在缀锦阁底下吃酒,又宽阔,又听的近。”
贾母的天伦之乐
贾母鉴赏音乐,认为“借着水音更好”,这恐怕是一般音乐家也难能讲出的话。贾母不仅是个有艺术修养的老知识分子,也是个颇有天赋的艺术设计师。她指导惜春做画,教宝钗布置居室,告诉凤姐蝉翼纱和软烟罗的区别,而在潇湘馆发表的窗纱配色理论,更显示了她在家庭装修方面的艺术天分。
贾母去宝钗房里,发现那儿像“雪洞”一样,没有一点儿年轻人的生机。贾母见此马上给出了装饰改新方案。她下令将她屋里的炕屏和玻璃灯拿来,又换了顶银雪红的蚊帐,就这几样简单而不琐碎的东西,就把大片浮飘的白色压住了,也更衬出那些摆设的庄重。贾母另一个比较成功的设计是在潇湘馆。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室外绿竹林立。黛玉用的窗帘恰好是绿色的,绿色配绿色就犯了我们常说的“顺色”的忌讳。贾母见了,就命人取了库房的银霞红茜纱窗换上。这样以红映绿,房间就有了年轻姑娘的妩媚与斑斓。
贾母不仅有文化涵养,而且还童心未泯。她能够与宝玉黛玉这些孙子辈的孩子打成一片。纵观一部红楼梦,哪一个热闹的场景没有贾母的身影?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一个小小的斋事,就因为贾母兴之所至,牵动了贾府的上上下下和京城的贵族阶层。凤姐说“都是老太太闹的。”一个“闹”字,既生动又形象地概括了贾母的性情。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贾母的福分不是由于她所处的特殊地位得来的,而是靠着她自己那一颗宽厚仁慈的心与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修来的。中国正进入老龄化社会,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这么多的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尽享福寿之乐?贾母的晚年生活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参照!
谢谢大家这么认真地听完了我的讲座!最后祝天下的老人家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像《红楼梦》中的贾母一样福寿双全,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