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推荐

吓住曹雪芹 李少红拍了一部皮影式《红楼梦》

2010-11-23 16:54:18 315 浏览
看了数集新版《红楼梦》,我才明白“无语”二字真正的感受。按说新版《红楼梦》道具精致,画面唯美,造景、特效、细节也很讲究,台词、旁白完全忠实原著,就像导演把原著摊在大腿上拍的,完全看不到编剧的痕迹。但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看了数集之后,回想这部电视剧,眼前晃动的只是一些忙乱的人影和画面,耳边弥漫的是低沉的男声旁白。坐在电视机旁,我恍惚回到了广播剧时代。

对新版《红楼梦》的口诛笔伐太多,我已不想再纠缠那些细节。李少红一再宣称自己“忠实原著”,在我看来,这大概是中国电视剧有史以来,扇向“忠实原著”四字的一个最大的耳光。李少红的“忠实”,是一种典型的“愚忠”。从表面上看,她确实没有改变原著的台词、语言和故事结构,但这种不变,却可能构成对原著最大的误读与误导。

这是一个简单常识,因为文字和影像的审美特质的不同,使小说和影视崇尚的叙述结构和法则也完全不同。如果我们只把电视剧看作是对小说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制,李少红确实做得很成功。但从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恰恰不是这么简单,它需要根据影视剧的法则和表意方式,对小说进行完全的转换。其中最重要的转换,就是要把小说的文字表意结构和空间,转化为影视剧的动作和造型语言和结构。

小说有它呈现质感的方式,除了人物和故事外,文字叙述本身也会构成一种魅力。所以在场景和画面的叙述中,作者即使加入对事件和人物的总结、解释、议论,只要语言有魅力,读者并不感到突兀,反而易于和读者达成一种心理共鸣。但如果在影像中插入这类解释或议论的旁白,就会让观众形成语言和影像的比较,导致对影像接受的打断,这对文字和影像都是一种伤害。小说的叙述结构可以是散漫的,指东道西的,但影视剧若按照这个结构,就可能让观众看到一堆支离破碎漫无中心的影像,完全无法体会人物的处境,把握原著的精神。

这是被早已证明的影像接受心理学。从有影视艺术以来,对小说名著的改编,都会对小说的叙述结构和语言进行大量的肢解和剥离,使之适应影像的表现法则。影视创作的目的,是让人们首先看见人物和故事,而不是文字,这也是改编者的创造价值所在。但李少红对《红楼梦》的改编,却恰好违背了这个基本原则。她只想保持原著文字的叙述魅力,却放弃了影像的长项。

她把那些适于用影像表达的部分,用画面表达了。把那些无法用外部动作表现的部分,用旁白处理了。在她看来,这种简单的叠加,就成了她对原著最大的“忠实”。这么做,实际上既没有尊重小说,也没有尊重电视剧。所以我们在新版《红楼梦》中,看到的人物形象是模糊的,故事结构是流水账式的。它对原著亦步亦趋,结果却造成了对原著最大的伤害和误读,因为它暴露了小说在被机械复制成影像后所有的弱点。

我想很多人在看新版《红楼梦》时,都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感到影像和语言的双重虚假与笨拙,两种叙述方式一直在人们眼前打架。李少红只忠实了《红楼梦》小说语言的“形”,而忽略了如何表现《红楼梦》人物和故事的“神”,这种忠实原著的方式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外界已有很多评论把新版《红楼梦》称为“动态连环画”、“纪录片”或“配画广播剧”,其实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指这种影像叙述结构和语言的错位,这是它目前最根本的问题。与这个问题比起来,宝、黛、钗等人物的年龄、外形、扮相根本就是一些细枝末节。目前这种影像叙述结构,注定了这些人物形象都无法鲜明、丰满起来,更谈不上对人物命运的深入刻画和揭示了。

在我看来,李少红拍的不过是一部《红楼梦》的皮影戏,无论场景搭设得多么精致华美,戏中人物只会像皮影般笨拙地活动在曹雪芹强大的叙述风格下。很难想像李少红会在这个简单常识上犯错误,看来,她是被曹雪芹给吓住了。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