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推荐

《红楼梦惊醒》系列文章 之三十四

2010-11-25 22:11:54 415 浏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提出了“红楼梦是源于楚辞的一部文学巨著!”的观点。对此,一些读者持怀疑态度,但是如果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关于“虎兕”以及“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释又是如此的合理、明确。可以说,就连我自己都不相信这是事实。

屈原的《九歌》、《离骚》原本是祭祀神的诗歌,但很明显,曹雪芹塑造红楼十二钗的大部分创作灵感却来自于这十二篇诗歌。随着“虎兕”以及“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谜底被一一揭开,红楼梦与楚辞的更多关联逐渐浮出水面……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有文字:“我又不希罕那功名,不为世人观阅称赞,何必不远师楚人之《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等法,或杂参单句,或偶成短联,或用实典,或设譬寓,随意所之,信笔而去,喜则以文为戏,悲则以言志痛,辞达意尽为止,何必若世俗之拘拘于方寸之间哉”。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阐明了《离骚》是凤姐形象的发源地,作者处心积虑设计的“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谜团,也被我们读懂。而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人先生传》的作者阮籍正是第二回《正邪两赋》中元春的影子(详见文章《正邪两赋之一》),反映了她在宫中的“矛盾、苦闷”和对真正的自由与逍遥的渴望。而其中的《枯树》显然就是南北朝庾信的《枯树赋》,作者借《续晋阳秋》和《世说新语》所记两则晋人殷仲文、桓温对树兴叹的故事,演绎敷衍,借说树的荣枯,抒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无疑又是《正邪两赋》中李纨的影子——桓温(详见文章《正邪两赋之二》)。说到这里,大家会想到第四回作者对李纨的刻画语:“槁木死灰”,正合这里的“枯树”。

不仅如此,《枯树赋》还有其他妙用,其中有句:“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正合“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害死了香菱的金桂,及欺辱尤二姐的秋桐。很明显,《枯树赋》也是作者在写作中经常阅读的词赋。就在《枯树》二字出现的前一回——七十七回有文字:“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我就知有异事,果然应在他身上。”《枯树》写在这里,显然也是作者对上文的照应。

由于《芙蓉女儿诔》实际是诔黛玉的,(第七十九回:“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庚辰本此处有两条双行夹批:“又当知虽诔晴雯而又实诔黛玉也。奇幻至此!若云必因晴雯诔,则呆之至矣。”;“观此句便知诔文实不为晴雯而作也。”)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大言》、《招魂》、《离骚》、《九辩》、《枯树》、《问难》、《秋水》、《大人先生传》、《芙蓉女儿诔》、白乐天《长恨歌》等十篇文采精华,仍然是十二钗的影子!

这时又有人会说太牵强了,仅十篇呀。的确,这正是《红楼梦》的悲哀,作者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经过数代人的过录、抄写、再过录、再抄写,早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在反复查找资料之后,我终于发现,在第七十八回的“或拟白乐天《长恨歌》”之前,竟然还有“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的文字。如果加上这两篇,又恰好是十二篇,完全符合我们的推测。可是,作者的原稿中究竟有没有“温八叉”和“李长吉”呢?

我们知道,在古代,对于这样一部在当时来说是很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在过录与抄写中,由于过录、抄写者本身水平所限,遗漏和差错是经常的、在所难免的。但过录者与抄写者自己加写文字的情况并不多,尤其是在这里,由于有了《长恨歌》的存在,抄写者再凭空加上温八叉和李长吉的可能性太小了,二者显然是作者的原创。

这就牵扯到版本学了,在目前可以参照的抄本中(除了没有七十八回的本子),能够采样的共有七种,分别是:

戚蓼生序本文字:“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古词;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列藏本文字:“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老《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蒙本文字:“或拟温八人《击瓯歌》;或拟古词;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有正本文字:“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古词;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甲辰本文字:“或拟温八叉《击瓯歌》;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红楼梦稿本文字:“或拟李长吉《会稽歌》;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庚辰本文字:“或拟白乐天《长恨歌》”

我们发现这些抄本或影印本的这段文字中,有下列特征:1、除了庚辰本,各本中都有“温八叉”,尽管在蒙本里“温八叉”变成了“温八人”。2、其中,列藏本、甲辰本和红楼梦稿本都有“李长吉”,尽管列藏本把“李长吉”错抄成了“李长老”。3、最大可能是在抄书、过录过程中被误认为是无关紧要、重复表达而被删了。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这十二个关键词绝非泛泛之笔,它无疑是在隐喻十二钗的命运沉浮。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除了《离骚》、《枯树》、《大人先生传》和《芙蓉女儿诔》分别指向凤姐、李纨、元春和黛玉外,最明显的是《长恨歌》对宝钗的隐喻以及温八叉《击瓯歌》对迎春的隐喻。(详见文章《正邪两赋之一》)

红楼梦中,拿杨贵妃来比喻宝钗的文字很多,第二十七回的“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和第三十回的一段文字:“宝玉听说,自己由不得脸上没意思,只得又搭讪笑道:‘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问难》是“诘问驳辩”的意思。(《东观汉记·贾宗传》:“上美宗既有武节,又兼经术,每晏会,令与当世大儒司徒丁鸿问难经传。”《晋书·苻坚载记上》:“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问难是佛教的常用语,显然是影射后来出家的惜春。引用在这里,正是惜春对家族所作所为愤愤不平的心理写照(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

《秋水》是庄子的代表作,作者以超现实的想像,塑造了一个自满自足但在事实的教育下又提高了认识的河神形象。《秋水》中充满了如“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的哲理。正合第十三回秦可卿给凤姐托梦的情节,(“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盛筵必散”)暗喻贾府之败。关于《秋水》的主人公河伯(冯夷)还有他与宓妃、大羿之间的三角恋爱,正是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宿孽总因情”的写照。

《大言》初看似乎选自宋濂的《宋文宪集》,是描写战国时候好说大话、不着边际的尊卢沙。其实应当是宋玉的《大言赋》,写楚襄王与唐勒、景差、宋玉在“阳云之台”的一番对话。楚襄王说:“能为寡人大言者上座”。唐勒就说:“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景差说:“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兮摧覆思。锯牙云,甚大,吐舌万里唾一世。”都说得够大的,却远不及宋玉。他说:“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耿倚天外。”又说:“并吞四夷,饮枯河海;跋越九州,无所容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长。据地?分天,迫不得仰。” 这个《大言赋》可并不简单,当然不是说几个人吹牛那么简单。它寓意深远,既表达了气吞山河、无所顾忌的豪迈情怀,又表达了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的内敛品格。十二钗中只有湘云符合这样的情怀。只有她能在第四十九回“割腥啖膻”,也只有她才能在第六十二回“醉眠芍药裀”。四十九回有文字:“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探春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香菱
    <<红楼梦>>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小时候还不太知道..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晴雯,怡红院..
  •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