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民间解读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再谈嘉庆本
    嘉庆本的评语大致如上文所引。关于这本子的本身也有些可说的。《红楼梦》从程、高以后刻本流传原是相当复杂的,从这本可以窥见一些模糊的轮廓。(一)人与时代的问题。卷首有引言一段:《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近因程氏搜辑始成全璧。但彼用集锦板,校勘非易,不无颠倒错乱。藤花榭校雠刊刻,始极精详。兹本坊..
    266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有正本的妄改
    从一七九一以来流传的《红楼梦》都是一百二十回,直到一九一一上海有正书局才石印了八十回本,称为“国初抄本”,这说法当然可笑。不过它的确是个旧抄本,后来又知道这亦是脂砚斋本。第一次印的字大,叫大字本;第二次的字小,叫小字本,至今都还可以买到。这本开首有乾隆时人“吾乡”戚蓼生的序,所以通称为戚本。但我不很..
    268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4)
    (二十一)第六十二回:“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批曰:作者于此固写湘云已醉,不然,《尚书》“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春秋》“窃宝玉大弓”,“得宝玉大弓”,如何说《诗》、《书..
    307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3)
    (十七)亦有因版本错误而妄批的。如第七十一回宝玉听贾政回来“又喜又愁”,这嘉庆本很特别,作“又喜又悲”(道光本仍作愁),这悲当是错字,而批者云:子闻父归,喜且有余,悲于何有。父归见子,又有伤感之意。骨肉之间不应至此。孟子所谓,离则不祥莫大焉,可于贾政父子验之。说贾政父子关系的疏远虽然不错,但根据这“..
    261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2)
    (十)本书有许多对话是很尖锐,甚至于有些尖刻的。如第三十回宝钗说怕热,宝玉就拿她比杨妃。宝钗冷笑了两声,便说: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批曰:语妙天下。元春现是贵妃,宝钗即以杨国忠比宝玉也。这好像没说什么新鲜的,我们也可以懂得,只“元春现是贵妃”一句便坐实了《红楼梦》的现..
    252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1)
    我近来得到一部嘉庆年刻本《红楼梦》,凡百二十回,上写着“藤花榭原版耘香阁重梓”,并题明“近有程氏搜辑”云云,可见离程刻不远,下署“甲子夏日”,当是嘉庆九年(一八○四)的本子。这本上有许多评语,不知何人手笔,最末有“光绪十四年三月既望古越朱湛录于襄国南窗下”,这是抄录批语的姓名。这些评语都跟后来《金玉..
    267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吴藏残本(3)
    一七九一程本以前,流传的抄本,就现存材料而言,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正统的脂砚斋评本,有正戚本也可勉强附在这类;又一种也根据脂本,删去评语,随意改窜的,如甲辰抄本、郑藏残本两回、吴藏残本四十回皆是。这些改窜,极大部分没有什么道理。譬如郑藏本将贾蔷改为贾义,便不大好懂,蓉蔷这一辈取名都从草字头,若贾蔷作贾..
    274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吴藏残本(2)
    这残本回目的异文已如上引,它的分回跟上两类都不同。第十七回特别的长,直叙到元春回家,石头大发感慨为止,故目录下句有“赐归宁”之文。第十八回从元春进园开始,遂有“隔珠帘父女勉忠勤”之说。总括地说,这三种本子的目录都相当地配合了本文,很难说哪一个最好。不过残本分回自成一格,可见这本确在程高排印以前,与戚..
    262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吴藏残本(1)
    近承吴晓铃先生借阅所藏钞本《红楼梦》四十回,原系八十回本,今缺四十一回以下。有乾隆五十四年序,出程高排本三年以前,诚罕见之秘笈也。是否乾隆时原抄固亦难定,但看本文的情形,以原抄论殆无不可。抄者非一手,乃由各本凑合而成者。这儿先谈它的序文。作序者乃杭州人舒元炜字董园。他和他弟弟舒元炳同来北京赶考。藏校..
    265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宝玉想跟二丫头去
    《红楼梦》多用虚笔。所谓虚笔者,指既不必符合事实,且似于书中的情理亦不允惬,或过重,或过轻,或所言在此而所感在彼,……总之他不愿意分明地说,如实地说的。为什么要这么写?动机各各不同,高低总有他的理由。如第五回说宝钗对黛玉浑然不觉,而宝钗决不会不觉。第十五回说馒头庵因发面而得名,其实何尝是那么一回事。..
    263
    2010-12-08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