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推荐

新版《红楼梦》湮没了经典之美

2010-07-25 18:15:24 475 浏览

李少红做梦也没想到,她花费3年时间、耗资2亿人民币打造的豪华巨制新版《红楼梦》,一经播出,就遭遇潮水般的批评和质疑。先是回应,后是不断辩解,最终导致情绪失控。这两日,记者采访了大量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阶层的观众,听他们对新版《红楼梦》的真实反馈。
  
或许因为是经典,观众才特别苛求。作为新《红楼梦》的主创,在执著自身艺术理想的同时,更应兼听则明。毕竟,一部文艺作品的最终裁判者是观众,尤其在这个口碑为王的年代。
  
人物形象,与我们的期待有多远

在剧组与观众所有交锋的观点中,角色选择失败、台词对白硬伤、表演随意性是观众对人物角色批评最多的地方。在开心网上,以“黛肥钗瘦”为中心的话题引发众多网友疯狂转帖。有网友发帖认为蒋梦婕饰演的少女林黛玉,“看着很像^少夫,哪有书中黛玉不食人间烟火的气质。”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对棱角分明的薛宝钗的失望。
  南京金陵中学郑善萍老师是红迷,自新版《红楼梦》播出后一集不落。她告诉记者,网友的失望是可以理解的。以宝钗这个人物形象为例,在小说第28回、第30回都有“体态丰泽”“体丰怯热”的形象描写,87版张莉演的宝钗,脸部就带有一点婴儿肥,但是新《红楼梦》中的少年宝钗脸型没有丰腴感,完全不契合观众心中的宝钗形象。至于宝玉这个角色,小说中描写宝玉是“面如中秋之月”,新版宝玉却长得尖嘴猴腮,与原著人物形象不符。

南京29中高二学生朱雪来读过《红楼梦》原著,并看过87版《红楼梦》,她认为,新版中王熙凤这个角色最失败。“为了表现凤姐的强势,演员一直努力地在演,努力得让观众一眼看到了她的做作。特别是王熙凤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的笑,那笑声想表现她对贾府的控制力,却让观众看到了演员对角色的浅薄理解。”
一位对红楼梦很有研究的网友在天涯网上发帖,“不说铜线头,不说蕾丝装,不说‘审美’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我只说剧情,只说逻辑……”该网友从小说第一页起对照新版每一集用“找茬”的方式连续发帖,截止到目前,仅从播出的4集电视剧中就找茬将近100条,跟贴、回复超过十多万条,结论对李导非常不利。

“最让人觉得别扭的是演员的语言方式,过于现代化,虽然都是普通话,但用现代人较快的语速来说文言文,总觉得气息不在点子上,让人觉得他们说话‘气短’。”南师大新闻系张浩老师说,“虽然我们不能强求现在的演员像87版演员们一样集中培训3年,训练琴棋书画,但如果演员能沉下去,多读几遍《红楼梦》,感觉肯定会比现在强。最典型的就是网友贴出黛玉初入贾府吃晚饭时漱口的细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陈晓旭的表演具有文化品位,新版演员不具有官宦人家小姐应有的举止,就是因为缺乏文化积淀。”

忠实原著,为何没了原著的味儿

在观众眼中,新版《红楼梦》的败笔远不止演员的选择与表演。一位名为“好来捂”的网友说得挺有意思:新《红楼梦》场景像《西游记》,配乐像《聊斋》,镜头运动像《哈利?波特》,旁白像《动物世界》。道出了人们对新《红楼梦》艺术表现方面的几大诟病。

省电视家协会王敏泉称,自己是耐着性子才看了一两集,因为剧中没有了红楼原来的味道。她说,贯穿剧中的音乐很诡异,充满着阴森感,难怪有的人说像鬼片。按理,将昆曲引入剧中,应该是很好的创意,但有时,两个人物在正常对话,背景会响起“咿呀”的古怪声,让人莫名其妙。还有,为了忠实原著,导演在剧中大量运用旁白。说实话,旁白用得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新版用的旁白太多了,就像有个罗嗦的人,不停地在你身边絮絮叨叨,打断了观众欣赏的连续性。

“看得出,导演用心良苦。为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有意识加入了现代元素。比如快进镜头,林妹妹会从院子这头忽而跳到那头,看上去既晃眼又不舒服,与剧情完全不搭。”省评论家协会吴萍认为,创新是好的,比如用现代技术表现古典名著,但如果不是恰到好处,反而吃力不讨好。

张浩老师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电视剧忠实于原著是好的,但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必太写实,否则就成了纪录片。“比如拍摄太虚幻境的段落,具象化处理一些意境的东西反而不美。宝玉每念一首诗就有动画完成一个描写,有必要吗?更可怕的是,金簪雪里埋,居然真的下了毛毛雪,只听咣当一声,一根大金簪子掉在了地上,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同样,南师大古典文学教授王星琦先生认为,“新版《红楼梦》人物语言‘文白夹杂’,似乎是在一个现代的东西上,硬生生嫁接一个古典的东西,显得不伦不类。”

记者采访的多位观众,无论是红学家,还是普通观众,都对李少红以前的《大明宫词》等作品赞不绝口。他们认为:李少红是有才华的导演,剧中的服装布景,华丽奢华,镜头也很唯美,符合贾府那个大家族的地位。但如何用现代电视手段还原原著,李少红显得机械拘谨,少了神韵灵气。网上的一项调查结果佐证了这一观点:有76.1%的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了,坚决抵制”,19.8%的网友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只有2.4%的网友认为“还可以接受,但希望能修改得更好”。

面对媒体和网友的评价,李少红辩解道:我是拍给90后看的,你们的意见不具有代表性。然而,李导的苦心似乎并没有得到90后的呼应。高中生朱雪来对新版拍摄方式的创新也不认同,她不理解“导演为什么要让镜头突然快进,当人物对话时背景音效会突然笑两声,像妖精似的。”她说,“导演不能拿我们90后当借口,电视剧是给拍给所有人看的。我们不希望这部伟大的作品让导演拍得很肤浅,拍成了没有内涵的流水账。”

缺了文化内涵,经典成了空壳

《红楼梦》寄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并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化情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鲁迅就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小说家看见才子佳人,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

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专著更是汗牛充栋,再加上87版《红楼梦》早已深入人心,《红楼梦》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可惜的是,新版《红楼梦》一味迎合所谓“时代潮流”,尽管画面唯美,但文化内涵却在无形之中显得神秘化、空洞化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李少红期望再造经典,反而成为这个商业时代下的又一个牺牲品。网友“一见倾心”说,“看新版红楼,我的心里只有一片空白,找不到共鸣!”这可能代表了大多数观众的感受。

从《人间四月天》、《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到《红粉》,李少红一直高举着唯美主义大旗,曾经赢得一片赞誉。《红楼梦》作为一个文化经典,某种意义上说,不是“热闹”、更不是“好看”,她如一道功夫茶,需要慢慢品味,不过,在如今这个快餐化的时代,人们很难耐心体味那种余味隽永的文化内涵,李少红也不例外。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如今更需要我们认真阅读《红楼梦》,体味《红楼梦》,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主创,更需要“慢功出细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熏陶,把演员真正变成“贾宝玉”、“林黛玉”。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学教授王星琦先生说,《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导演李少红并没有真正吃透《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只能在故事层面上做文章、兜圈子。虽然李少红强调了尊重原著,但从文化层面来说,其实造成了颠覆,这种颠覆得罪了观众。所以说,拍摄经典,我们首先要有敬畏之心,其次,要舍得花时间沉下心去创作。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红楼消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