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8
浏览著名文化学者、红学家冯其庸先生于1月22日仙逝。冯先生一生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历史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他最为人所熟知的成就还是在红学领域。冯其庸生前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他所参与主编的《红楼梦》校注本于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个版本的《红楼梦》广受学界与读者认可,并成为通行的《红楼梦》版本,迄今已销售近五百万套,大多数中国读者阅读的《红楼梦》都是这个版本。
2017年伊始,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刚刚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商务印书馆也新近出版了《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如今,冯先生走了,留下了他的《石头记脂本研究》、他主编的《红楼梦》新校注本、《红楼梦大辞典》。
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另外,初版于1990年的《红楼梦大辞典》,兼具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堪称集大成式的《红楼梦》百科辞典
冯其庸认为,在红学领域,“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的遭遇,就无法理解他的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曹雪芹的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的评价。”冯其庸对于《红楼梦》版本,尤其是抄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石头记脂本研究》一书中。书中不仅有对《红楼梦》复杂的版本系统缜密细致的探析,还讲述了一些珍贵版本的来龙去脉,例如己卯本散失部分的发现、列宁格勒藏本(现一般称俄罗斯圣彼得堡藏本)通过影印方式“回归”祖国的经过等,所以阅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饶有趣味。
众多的红学著作中,初版于1990年的《红楼梦大辞典》,由冯其庸、李希凡、邓庆佑、吕启祥、胡文彬、顾平旦、陶建基等知名红学专家共同编撰,兼具知识性、学术性和工具性,堪称集大成式的《红楼梦》百科辞典。
在冯其庸看来,《红楼梦》既是小说,也不完全是小说,它跟一般的纯粹以故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曹雪芹的家庭和他亲戚家庭的遭遇是书中隐蔽的内容
本月19日,冯其庸50年前手抄的《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出版。《石头记》的清代抄本有十几种,其中一个版本名为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一版本年代较早,文字也最为完整,保留了曹雪芹《红楼梦》原著及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极为珍贵。
“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深入研究《红楼梦》,但是我已经认识到《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很珍贵。”冯其庸曾坦言,“本来最完整的《红楼梦》是八十回,己卯本只剩一半了,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庚辰本有七十八回,八十回只少两回,而且这两回已经很早就有人补进去了,所以我就托人从图书馆借出来一部庚辰本的影印本。”他从1967年12月开始抄写,到1968年6月抄毕,全书整整抄了七个月。
“抄完了这部《红楼梦》,让我对《红楼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曹雪芹的时代和家庭遭遇来看,他的家庭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最后才会写出这样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在冯其庸看来,《红楼梦》既是小说,也不完全是小说,它跟一般的纯粹以故事为内容的小说不一样,有很多情节隐蔽在书里,结合曹雪芹的家庭遭遇可以看出来。“曹雪芹为了使整个故事完整,同时也为了让世人把它当做一部茶余饭后的小说来看,不要看透他自己的心意,所以他要掩盖自己。”冯其庸认为,曹雪芹的家庭和他亲戚家庭的遭遇是书中隐蔽的内容。整部《红楼梦》八十回,有很多写欢乐的场面,但是一种悲凉的调子一直没有变。
《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是冯先生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刚刚出版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是冯先生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在这本口述自传中,他这样讲述自己的一生——
我一生受过不少磨难,小时经常挨饿。日本侵华期间,我从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过来。三十岁我到了北京。1975年,我被借调到文化部,主持《红楼梦》的校订工作。我的许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写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查实了玄奘取经回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和经公主堡到达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瓦罕古道。之后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冯其庸在书中讲述,他至今听不得任何人的抽泣之声,因为早年他常常在母亲的抽泣中醒来。明天的粮食又没有着落,母亲躲在厨房里,独自一人难过。年幼的冯先生,心中不免一阵阵彻骨的疼痛。冯先生记得很多恩人的名字,在家里无米下锅的时候,他们送来了宝贵的南瓜。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是刘海粟为他撰写的,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汇集了他一生著述的文集,名为《瓜饭楼丛稿》,用意还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