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推荐

刘复在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3)

2010-07-25 17:17:01 484 浏览

“还泪”的隐喻笔者曾把基督教的“原罪”概念引申到“欠债——还债”的责任情感:人既然被确定为生而有罪,那么毕生的无限救赎就是必要的。每一个行动,包括日常的琐事和职业活动,都可以看成是赎回先前“原罪”的活动。因此,生命就是一个仟悔和救赎的过程,就是一个“还债’的过程。换句话说,有罪的另一种非宗教的表述方法就是负有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只有倾听良知的呼声,感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欠了点什么,才会努力弥补这个欠缺。努力的过程也可以描绘成归还——归还欠债——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原罪的引申意义上说,忏悔的过程就是确认债务和还债过程。《红楼梦》的忏悔意识很形象地表现为“欠泪——还泪”意识。还泪——还泪意识首先表现在小说文本中的故事结构:男女主人公的前身瑛侍者(贾宝玉)与绛珠仙子(林黛玉)曾有过一段因缘际会。仙子原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女体。后来得知神瑛侍者下凡,她也跟着下凡,并抱定在凡间用眼泪还清“甘露’之债。第一回就有“还泪”之说: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 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 他们去了结此案。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末闻有还泪之说。” 在“还泪”的隐喻框架下,作为“人”的林黛玉便是眼泪的化身。她的一生是一个哭泣的过程,她的死,不是世俗概念所形容的“断气”、“闭眼”、“心跳停止”等,而是“泪尽而亡”所以小说文本暗示林黛玉从生到死的故事乃是一个“欠泪的,泪已尽”(第五回“飞鸟各投林”之曲)的故事。

林黛玉本身也并不是用世俗的眼睛来看自己身体的衰落的,不用“消瘦”、“苍白”等词,而用“泪少了”来形容,即以眼泪的多少来衡量生命的兴衰。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拭泪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却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宝玉道:“这是你哭惯了心里疑的,岂有眼泪会少的。”这是典型的《红楼梦》的精神细节,与“还泪”的隐喻紧紧相连:眼泪既是生命的源泉,又是生命的尺度和坐标。因此,《红楼梦》的主要情节,尽管纷繁复杂,但也可以简化为“欠泪——还泪——泪尽”的眼泪三部曲。文本中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还泪”故事是《红楼梦》的内在结构,而《红楼梦》的忏悔意识还表现在作者曹雪芹本身的创作也是一个“还泪”动机,属于外在结构的另一层大隐喻,这是理解《红楼梦》忏悔情感的关键。《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毫不隐瞒自己的作品满纸都是眼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就是说,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过程正是一个十年还泪的过程。前世心爱女子的“欠泪”也许只是一个形而上假设,那么,今生今世的写作倾诉,倒是作者欠了心爱女子的眼泪,而还债的形式只能是以泪还泪,所以作者要声明,写在纸上的,字字都是泪,都是血。绛即红,珠即血泪,还以绛珠仙子的还是绛珠。可惜曹雪芹的眼泪流尽时书还没有写完,泪尽而生命故事还没有写尽,这应当是作者最大的遗憾。《红楼梦》的“还泪”隐喻,内外结构相互呼应,融合为一。这一点,《红楼梦》知音之一脂砚斋看出来了,甲戌本第一回中有条脂评,这样道破: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这是脂评中最重要、最有见地的一句话,他点明了《红楼梦》正是作者的“还泪”、“还债”之作,十年写作过程正是“欠泪——还泪——泪尽”的过程。绛珠者,既是林黛玉,又是曹雪芹。脂砚斋提醒读者,不仅是林黛玉“泪尽而亡”,曹雪芹也是“泪尽而逝”。他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句上批道:“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著写《红楼梦》的动因和情感过程与小说文本中林黛玉的下凡的动因和生命过程完全同构。这可证明,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是为还债而写的,写作时充满欠债感、负疚感,写作过程是个还债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忏悔的过程,即实现良知责任与情感责任的过程。因此,《红楼梦》无疑是曹雪芹的一部忏悔录。应该补充说明的是,曹雪芹还泪的对象主要是林黛玉,但不只是林黛玉。

大观园女儿国里的小姐丫鬟,一个个哭泣而死。林黛玉泪尽而亡,晴雯、鸳鸯、尤三姐、金钏儿等,包括秦可卿、薛宝钗,何尝就没有眼泪,何尝不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泪尽而亡。曹雪芹辜负的不仅是一个心爱的女子,而是一群女子,所谓“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其“历历”二字,足以说明作者内心还债的不止一人。也正是这样,《红楼梦》的忏悔内涵和悲剧内涵显得更为深广。于是,我们也感悟到,作者所欠的是一群诗化生命的眼泪,所写的是这群诗化生命如何被眼泪淹没而亡,而自己也报以全部泪水,而且每一滴眼泪——每个字,也都诗化,决不敷衍。正是这样,《红楼梦》便不是一般的文学忏悔录,而是具有高度诗意的忏悔录。负债感、负疚感通过“欠泪——还泪”的意象隐喻来表达,是曹雪芹的巨大艺术创造。曹雪芹的忏悔意识不是抽象的宗教睦的理性判断,不是道德结论,而是一个还泪的情感过程。这个过程既是小说文本主人公的情感过程,也是浸透于作者整个写作时间的情感过程。《红楼梦》情感之所以异常真挚动人,正是欠泪——负债感深入忏悔者内心的深渊,而忏悔者想从深渊中走出来,又用全部生命去努力“赎罪”(还债)。《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说,文学的本质就是哭泣,这是对的。文学的事业就是眼泪的事业。但是,简单的哭泣会使文学变成控诉文学、谴责文学或伤痕文学。这种文学的缺点是宣泄眼泪,排遣痛苦,而没有欠泪的罪感与还泪的自我救赎意识,因此,也难以展示人性之深与灵魂之深。托尔斯泰的《复活》也有欠泪——还泪的过程,但没有“泪尽”的大悲伤与大悲剧。卢梭的《千悔录》则几乎没有眼泪。而最具文学性的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自画像》,虽然有诗化的忏悔情感流程,但也缺少《红楼梦》这种“欠泪——还泪——泪尽”的完整历程。《红楼梦》在忏悔文学史上的确是一个奇观。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像;是中国文学..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探春
    在曹雪芹的笔下,《红楼梦》诸裙钗中,真正属于贾府的只有四位小姐(元迎探惜)。其中重彩描写的人物是三小姐..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香菱
    <<红楼梦>>这部宏篇巨制的悲剧中描写了许许多多苦命的女子,其中最为命苦的就是香菱。小时候还不太知道..
  •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晴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挂。晴雯,怡红院..
  •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