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推荐

一代红楼千年梦 品味红楼哲学

2010-12-20 16:39:15 437 浏览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从没遇到过像现在这样旺的人气,现实中研究红楼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各种学说纷纭复杂,但这并不妨碍研究红楼的人前仆后继。红楼梦究竟何处吸引人,曹雪芹到底有什么魅力,他到底要通过红楼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一种怎样的思想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我们要研读一部作品并不是要去研究它的每一个字,也不是研究它的每一段文字,更不是研究它的整个篇幅写得如何如何,而应该是它通过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精神意义,没有这个精神主旨,剩下的只能是美丽或丑陋的躯壳。这正如评价一个人一样,不能只看他的眼睛,也不能看他的长相,更不能通过他的外表和谈吐、风度等而就轻率下决断说这个人好或不好,本人认为真正能肯定一个人价值和素质的是他的精神,即他对人、对世界、对生存到底是怎么一个看法,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的层次。

  人的思想最明白的始终是自己,每个人都有一生不愿外漏的秘密。但如果当人们以各种原因想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他就会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手段,但这些往往不能完全和确切的表达个人的想法,并且听和看的人也可能会由于各方面原因而不能正确理解这些语言和文字,说白了,就是我们对人的语言和文字(其中就包括作品)进行理解的时候本身就是在猜,尤其是对红楼这些“死无对证”的作品更是这样。虽如此,但我们仍可通过其它辅助途径,如人生活的背景时代、人所受到的教育、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社会同时期的其它作品等等去接近甚至完全重现作者的思想。说到此处,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为什么要解读别人的作品,理解别人的思想?

  概括说来,理解别人目的是要更好的理解自己,让自己活一下别人的生活。什么叫活一下别人的生活呢?人实际上活着就是在活经验,活记忆。抛弃了物质上的一切后你会发现你只剩下了你对往事的记忆以及由记忆得出来的你对不同事件和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精神上的感觉正是和你的生命紧密相关的。设想一下,你二十岁时突然失去记忆十年,当你醒来时虽然已经三十岁,但自己会感觉自己仍然是二十岁。类似的,如果你把别人经历过的记忆移植到自己身上,那么也就相当于你和他一起经历了那段记忆的时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寿命延长,你的思想、你的素质也会随你的经历、你的见识而不断增长,就会被评价为有智慧、有见识,相反就会被说成粗鄙、素质差。所以,解读别人的作品,理解别人的思想正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充实,更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和社会从而考虑自己人生的意义。

  红楼梦这部作品值得研究是由于它作者的思想值得研究,研究作者的思想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本人认为作者曹雪芹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思想家是很矛盾的,他们经常活的很痛苦。曹雪芹的矛盾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既想摆脱俗世烦恼逍遥超脱求自然,又不能真正的从思想中完全摆脱现实:红楼梦是曹雪芹未完成的梦,他曾经的奢华和无忧的少年时代给他带去来太多回忆和回味,他还没享受够时梦破灭了,这个“未完成”是最值得回味的。破灭了的梦造成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大家知道,当是曹家是大家族,相往来的都是些高官显贵,而自己家庭的衰落和以往伙伴的显达,自己的窘境和以往朋友们的奢华和对他的冷落(曹家是获罪之家,即使以往朋友的情谊还在也不敢太多来往)之间的对比,使他(不止是他,每个正常人都会)产生了心理上极度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怎么做呢?无非有三种答案:一是消极避世、怨天尤人、穷困潦倒终此一生。二是奋发图强、争取回往日的繁华。再有一种就是看破红尘、清净无为。从形式上看,第一种和第三种是一样的,都是避世、出世,而第二种是入世;从思想高度上讲,第一种是最不可取的,那是懦夫的表现,第二种现实中是提倡的,但未脱离俗世,不算是最高的境界,第三种是精神世界中的高境界,然而不被现实所容。曹雪芹他究竟属于哪一种境界呢?

  事实上,他的思想是经历过多个变化,在这三种情况之中曲折前进的:家道刚衰,他还是个孩子,感到自卑是肯定的,长辈鼓励其读书重新光耀门楣也是肯定的,但是就其自己来讲,长大以后会有思想定位,我们都知道,古代读书人大多数读书都是为了中举当官,光耀门楣,显赫乡里,曹也不例外。但究竟这个心愿完成了么?历史给我们的答案是没有,这势必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大的打击。比方现在考大学,一回考不上,补习再考不上,第三年还没考上,曾经的同学都快毕业了,你的心里怎么想,别人怎么想,失落感和羞辱感会充斥全身。在社会中生存就不得不在乎社会对你的看法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曹雪芹的思想压力是相当大的。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曹雪芹为什么没有学而优则仕(从红楼看他的文笔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想看看他的思想历程。一个文人在封建社会中不能通过科举当官,又没有钱和势力买官或要官,它能维持生计的工作的确就没有多少了,要么给人家做幕府、师爷,要么帮人家写些状纸什么的,而这些都是没什么利润可言的,养家糊口可能差不多,如果要是再清高一点不愿去做这些有失身份的行当,那么,穷困潦倒是必然的。历史中曹雪芹到后期,无钱买酒,买纸,最后红楼未完成便去世都说明了他不太会营生计,或者说是他不愿干下三滥的活去营生计。但无论哪一种,这种穷困潦倒都会使人产生脱离现实的想法和做法,要么整天借酒浇愁等死,要么痛斥现实,看破凡世,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慢慢的就产生了对儒家正统思想的疑问。

  汉代以后的读书人受儒学影响是非常深的,而儒学对读书人人生意义的阐述就是好好读书,读好书了就可以坐官了,做了官了自己和家人就有地位了,你也就可以在这个位置上为百姓服务了。这本来是很好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变味了,由读书当官为了兼济天下变成了欺世盗名和营生计的本钱,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点在封建时代后期更加深入人心,渐渐造成了读书人心理上的变态和定式。曹雪芹在无法“兼济天下”的时候,必然不由的想到了儒者的另一做法“独善其身”,但现实并不容许你这样,社会的鄙夷造成他精神上的压力使他不得不对儒学产生失望的感觉,在精神无所倚凭的茫然之中,逐步走上了黄老之术,直至佛学的道路。

  黄老之学讲究的是一种境界,与儒家中的积极入世的态度正相反,寻求的是无为和自然,认为人应随性、自然而活,不应被现实左右。佛学更是博大,它追求一种空无的境界,认为一切事物是现实存在的,同时又是虚幻的(一切有为事,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自己的精神不在时,世界即也已不在,这就是主观唯心。它要求人们修心。因为世事空无,我们用不着去留恋它们,要把被外物形色迷住了的“心”还原为它的本色。更高层次是普度众生,即令天下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一同修心、养性,实现世界的美好和大同。从根本上讲,佛学也是要求出世的,认为所谓的建立功业、富甲天下、光耀门楣等等统统都是没有必要的俗事,真正想学佛首先要抛开俗事烦恼,六根清净。而这个要求是相当难达到的,曹雪芹他达到了么?

  从何处得知曹雪芹走向佛学之道了呢?这得从他的红楼梦说起,前面已讲,研读作品是要研读作者的思想,从而和他产生共鸣,增进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同样,研读人的思想就要研读他的作品,这样才会更深入的理解他的思想。首先为什么叫红楼梦?楼在古代是很费事的建筑,楼所象征的是地位和财富,什么叫红楼呢?通读全书红楼其实指的是一群富贵人家的大小姐们在富丽堂皇的高楼亭阁上生活和玩耍的景象,红楼梦讲的就是与富家女孩子有关的事
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红楼消息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