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红楼梦潭,祝您阅读愉快! 今天是
大话红楼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3)(图)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七)句似未工,意义却深之例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甲戌本)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庚辰本)这两个旧的回目殆都出于作者之手,甲戌本所作似乎是初稿,而庚辰本所作是再稿,改稿是应该要好一些,不过文字反不如初稿之醒豁,所以后来各本如程甲乙本王刻本俱从甲戌..
    288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2)(图)
    嗔顽童茗烟闹书房(七)句似未工,意义却深之例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甲戌本)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庚辰本)这两个旧的回目殆都出于作者之手,甲戌本所作似乎是初稿,而庚辰本所作是再稿,改稿是应该要好一些,不过文字反不如初稿之醒豁,所以后来各本如程甲乙本王刻本俱从甲戌..
    277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2)(图)
    周瑞送各姊妹宫花(四)名字互见之例第十二回“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第三十回“椿灵画蔷痴及局外”。(脂庚本)一人的名字,或见本文,或见回目。如贾瑞在本文始终只称贾瑞,并不见贾瑞字天祥之文,但回目上却出了一个“贾天祥正照风月鉴”。这所谓互文见义,似没有特别提出的必要,不过却也有因此引起可笑的误解的。如龄..
    278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三 谈《红楼梦》的回目(1)(图)
    宝钗谈病配冷香丸 薛姨妈托周瑞送花 金钏周瑞笑香菱形引言《红楼》一书荟萃中国文字的传统优异,举凡经史诗文词曲小说种种笔法几无不具,既摄众妙于一家,乃出以圆转自在之口语,发挥京话特长,可谓摹声画影,尽态极妍矣。未知来者如何,若云空前诚非过论。即以回目言之,笔墨寥寥每含深意,其暗示读者正如画龙点睛破壁飞..
    261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再谈嘉庆本
    嘉庆本的评语大致如上文所引。关于这本子的本身也有些可说的。《红楼梦》从程、高以后刻本流传原是相当复杂的,从这本可以窥见一些模糊的轮廓。(一)人与时代的问题。卷首有引言一段:《红楼梦》一书向来只有抄本仅八十卷,近因程氏搜辑始成全璧。但彼用集锦板,校勘非易,不无颠倒错乱。藤花榭校雠刊刻,始极精详。兹本坊..
    266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有正本的妄改
    从一七九一以来流传的《红楼梦》都是一百二十回,直到一九一一上海有正书局才石印了八十回本,称为“国初抄本”,这说法当然可笑。不过它的确是个旧抄本,后来又知道这亦是脂砚斋本。第一次印的字大,叫大字本;第二次的字小,叫小字本,至今都还可以买到。这本开首有乾隆时人“吾乡”戚蓼生的序,所以通称为戚本。但我不很..
    268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4)
    (二十一)第六十二回:“湘云道:‘宝玉二字并无出处,不过是春联上或有之,《诗》、《书》纪载并无,算不得。’香菱道:‘前日我读岑嘉州五言律,现有一句说此乡多宝玉,怎么你倒忘了。’”批曰:作者于此固写湘云已醉,不然,《尚书》“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春秋》“窃宝玉大弓”,“得宝玉大弓”,如何说《诗》、《书..
    307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3)
    (十七)亦有因版本错误而妄批的。如第七十一回宝玉听贾政回来“又喜又愁”,这嘉庆本很特别,作“又喜又悲”(道光本仍作愁),这悲当是错字,而批者云:子闻父归,喜且有余,悲于何有。父归见子,又有伤感之意。骨肉之间不应至此。孟子所谓,离则不祥莫大焉,可于贾政父子验之。说贾政父子关系的疏远虽然不错,但根据这“..
    261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2)
    (十)本书有许多对话是很尖锐,甚至于有些尖刻的。如第三十回宝钗说怕热,宝玉就拿她比杨妃。宝钗冷笑了两声,便说:我倒像杨贵妃,只是没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批曰:语妙天下。元春现是贵妃,宝钗即以杨国忠比宝玉也。这好像没说什么新鲜的,我们也可以懂得,只“元春现是贵妃”一句便坐实了《红楼梦》的现..
    252
    2010-12-08
  • 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二 记嘉庆甲子本评语(1)
    我近来得到一部嘉庆年刻本《红楼梦》,凡百二十回,上写着“藤花榭原版耘香阁重梓”,并题明“近有程氏搜辑”云云,可见离程刻不远,下署“甲子夏日”,当是嘉庆九年(一八○四)的本子。这本上有许多评语,不知何人手笔,最末有“光绪十四年三月既望古越朱湛录于襄国南窗下”,这是抄录批语的姓名。这些评语都跟后来《金玉..
    268
    2010-12-08
热门内容